小建中汤由饴糖30~50g、桂枝10~30g、白芍20~60g、炙甘草10~15g、生姜10片、红枣12枚组成。煎前水浸30分钟,煎煮30分钟,得约600ml,去渣,入饴糖搅匀,分早、午、晚饭前服。
小建中汤温养中气,补益心脾,调和营卫,缓急止痛。临床应用时须着眼于虚寒二字,以腹痛绵绵、喜温喜压、得食可缓、舌淡苔白润、脉象虚弦为目标。
本证以脾胃虚弱、气血双亏、阴阳两虚为特点,何以既有咽干口燥、手足烦热之热象,复有腹痛、喜温畏寒之寒症?山西名医李翰卿谓:“脾胃阳气虚弱,不能和阴,经脉失去濡养,故腹痛,腹部有纠急感;由于阳气虚弱,运化功能不足,津液因之亏虚而见心悸、衄血、手足烦热、咽干口燥等阴不和阳之证,及阳不摄阴而遗精,肌肉失养而四肢酸痛等证。”如此寒热症象,异于黄连汤、三泻心汤证之寒热错杂,故不可以寒治热、以热治寒,唯从健运脾胃、温中补虚中求之。《灵枢·终始》云“如是者,则阴阳俱不足,补阳则阴竭,泻阴则阳脱,如是者,可将以甘药”,此饴糖为君药之诠释也。尤怡《金匮要略心典》亦云:“中气立,则阴阳相循,如环无端,而不极于偏。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,酸得甘助而生阴,阴阳相生,中气自立,是故求阴阳之和者,必于中气,求中气之立者,必以建中也。”中者,脾胃也,为后天之本,居中州,运四旁。中气得充,脾胃得健,自能化生气血,以滋养脏腑髓脑、四肢百骸,调和营卫,扶正祛邪。故诸多虚寒病证从脾胃着手,可投本方求效。
中气不足,脾胃虚寒,可由饮食不节、劳倦过度、大病、久病或攻伐太过、滥用抗生素而起,临床常见脘腹疼痛、憋胀。疼痛特点为绵绵作痛,喜温喜压,饥饿则痛,得食可缓;憋胀特点呈坠胀,站立、活动则甚,睡卧休息则缓。此外,可见面色萎黄或苍白少华,畏寒喜温,体倦乏力,不耐繁劳,心悸短气,汗出恶风,劳则加剧,长期低热,颧赤少寐,手心热,手背、手指凉,小腿转筋,饮食无味,消化不良,咽干口燥,渴不欲饮或喜热饮,小便清长,大便溏薄,舌质淡嫩,苔薄白润,脉弦细缓。腹诊可见腹壁柔软而薄,腹肌紧张拘挛,心下、当脐动气应手。
饴糖甘甜,补虚健脾,本属君药,但药房多不备,余常以调味品店中麦芽糖或甘温之白术、甘平之山药代之。白术、山药合用,健脾阳,益脾阴,亦可收饴糖之效。虚劳里急,诸不足,加黄芪治之;血虚者,加当归以治。
案一
孙某,男,61岁。一年来神疲乏力、不耐繁劳,动则汗出、心慌,体重减轻10公斤,日步虚劳之途。某医院胃镜检查示:糜烂性胃炎、十二指肠炎,肠镜示:直肠炎。望其面色萎黄,肩削项长,唇干少荣。舌淡红,苔白腻。询知胃纳不馨,食后难化,口咽干,不思饮,腹中时痛,喜温,按压可减,大便一日二次,善思少寐,每晚两三点即醒,再难入睡。诊得脉象弦细长,腹肌紧张,无压痛。
脉症观之,此脾胃虚弱、气血不足之证也。盖脾胃虚则纳运呆滞,化源告竭,气血不足。气虚则神疲汗出,不耐繁劳;血虚则血不养心,早醒难寐。沿流寻源,虚劳诸症皆缘于脾土虚弱也。治当虚者补之,劳者温之。脾健则气血生,土厚则植蕃盛,此灌根溉柢之治也。
处方:桂枝15g,白芍30g,炙甘草10g,茯苓15g,饴糖50g,生姜10片g,红枣10枚。5剂。
二诊:神疲略轻,中虚一时难复也。守方加黄芪30g。7剂。
三诊:腹未痛,汗出减,神疲、消化均有改善。守方10剂。
四诊:可睡至4点之后,体重增加1公斤,中虚渐复,坤德渐充。嘱守方续服一月。
案二
段某,女,20岁,大学生。云13岁月经初潮,16岁行经腹痛,18岁后痛经加剧。望其面白泛红,鼻头微青,舌质淡,苔白腻。询知月经如期而汛,行7天左右,经至二、三日疼痛甚剧,色暗杂块,冷汗直冒,手足厥冷,下利,热敷可减,但必服布洛芬缓释胶囊,第四日渐缓。云病前不懂经期保养,吃水果、喝冷饮、浴凉水、衣短裙皆有之。平日纳便正常,食寒凉饮食易泄泻。诊得脉沉弦细,腹诊无压痛。
脉症相参,此寒邪凝聚胞宫也。桃核承气汤、桂枝茯苓丸、少腹逐瘀汤皆可治寒瘀痛经,然实者可行,虚则不相宜也。本案喜温喜按,脉象弦细,腹无压痛,显属虚寒夹瘀。《医宗金鉴·妇科心法要诀》“经后腹痛当归建”,谓经后血海已泄,气血不足,胞宫失养,加之寒凝血泣,故而痛也。宜建中温经,活血止痛。本案虽非痛于经后,然同属虚寒证也。预计10日后行经。
处方:黄芪30g,桂枝15g,白芍30g,炙甘草10g,当归15g,五灵脂10g,生姜10片g,红枣10枚,麦芽糖50g。7剂。
二诊:经期腹痛明显减轻,此寒散瘀化之故也。守方7剂。
今年暑假归来,因痤疮求诊,知痛经不再。
案三
胡某,女,46岁。自17岁行经,自云月月如遭刑。每先期而至,色鲜,量一般,行经四五日。至则小腹疼痛,冷汗淋漓,近乎休克,上吐下泻,四肢厥冷,夏季亦需厚被裹盖,怀热宝、饮姜汤,注射黄体酮、阿托品,仅止一时,卧床两三日渐缓。B超检查子宫正常。云其姑姑亦如是,且尤甚,曾两次休克,为此赴京诊治,某院检查无异常,主张切除子宫,彼不同意。患者自知系家族遗传,只好自认倒霉,承受月月之殃。自产后疼痛有减,一年中有几月较轻。望其面色萎黄。舌淡红,齿印深,苔薄白。平日胃纳尚可,饥则胃不适,口不干苦,大便日一行,腹不胀不痛。素畏寒倦怠,小腿夜里抽筋。切其脉,沉弦细,诊其腹,腹软,心下悸动。
察色按脉,此气血虚弱,寒邪侵袭胞宫,经脉不通而痛也。考通之法,《医学真传·心腹痛》云“夫通则不痛,理也,但通之之法,各有不同。调气以和血,调血以和气,通也;下逆者使之上行,中结者使之旁达,亦通也;虚者助之使通,寒者温之使通,无非通之之法也”。本案之通,宜温之、助之。虽云祖上所遗,然未必系不治之症,刻下月经将至,当速用药。
处方:黄芪30g,桂枝15g,白芍30g,炙甘草10g,白术15g,砂仁10g,生姜10片g,红枣10枚。7剂。
二诊:经来未痛,已净四日,唯腰困而已。此寒邪散,气血畅,肾府亏虚也。守方加补骨脂30g、紫石英30g。7剂。嘱下月经前守方勿误。
案四
郭某,男,75岁。右侧胸胁、右臂患带状疱疹,先后住市某院、省某院,服普瑞巴林、加巴喷丁、氯芬待因、甲钴胺,服中药(全蝎、蜈蚣、附子、白芍、甘草、熟地、当归、龙牡)20余剂,每日输维生素C、B1、B6、B12,同时施以激光、针灸。刻下皮损康复已逾两月,唯疼痛难忍,尤以右臂为甚,服布洛芬缓释胶囊、卡马西平,然仅止一时,故来求诊。望其面色萎黄,患处皮肤光滑,有暗红斑块、斑纹。舌质淡红,苔薄白。询知右臂阵痛如锥如刺,轻时如蚁走窜,白日重于夜间,热敷、按压可减,行走需左手扶抱。胃纳呆,口干渴,大便日一行,夜尿频。神疲嗜睡,畏寒,膝冷,手足心热。患者5年前行膀胱癌手术,并有肺大疱、高血压病,日服缬沙坦、硝苯地平,血压一般160/90mmHg左右。诊得脉象弦细无力,腹软不痛。
西医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症之疼痛,系病毒侵入脊髓后根神经节,引起发炎、坏死所致,甚者数十年疼痛不休,为医学界公认之难治疼痛。本案脉症观之,系气血不足,阴阳两虚也。今表邪已净,则专主扶正建中,务使脾胃得健,气血得充,四肢百骸得养,其痛当自失也。
处方:黄芪60g,桂枝15g,炙甘草15g,白芍30g,生姜10片g,红枣10枚,麦芽糖50g。7剂。
二诊:疼痛较前时间短暂,范围缩小,晚上痛止。舌质淡,脉弦细。此人至衰年,桑榆暮景,其气血亏损,非短期可复,补气养血之治,任重道远。守方7剂。
三诊:疼痛明显减轻,精神大好,佳象环生,缘于气血冲和也。守方7剂。
12月25日,电话追访,仅偶尔微痛而已。(闫云科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中医医院)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来源:中国中医药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天载配资-国内股票配资-炒股杠杆网站-配资查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