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香红(右)在浙江义乌的崇山村采访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者的当地村民。
1. 《没有结束的细菌战》,南香红著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出版。
2. 1997年8月11日,中国原告团向日本东京地方法院提交诉状后召开媒体发布会。
展开剩余90%3. 刊载于日本《世界》杂志的图片,三个被绑的中国人将被用于人体实验。
4. 土屋公献(右)在东京街头向日本民众宣讲细菌战。 本版为受访者供图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“抗战题材电影”备受关注。近日,电影《731》热映,该片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夕,侵华日军为扭转战局,在黑龙江哈尔滨平房区开展细菌战研究,屠戮百姓进行人体实验的罪恶行径。在日军731部队的直接参与下,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多地及东南亚地区建立细菌战组织体系,留下人类至暗一页。随着电影《731》在全球多地上映,这一曾被遮蔽的历史再次回到公众视野之中。
当影像以震撼的画面唤醒大众记忆时,著名记者、非虚构作家南香红早已用23年光阴,以文字深耕于这段历史的土壤——她追随中国细菌战受害者对日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,跨越浙江、湖南,远赴日本,走访细菌战受害群体,最终凝结成60万字巨著《没有结束的细菌战》,将银幕之外更详实、更立体的细菌战真相,从历史尘埃中层层剥离。
2002年,调查侵华日军细菌战是南方周末报社指派给南香红的任务。令她未曾想到的是,这项任务直至今日仍未“完成”。如今,她早已退休离开媒体,而调查、记录细菌战相关事宜,成为她个人主动承担的使命。
南香红关于细菌战的第一本书是《王选的八年抗战》,出版于2005年。该书以细菌战诉讼一审败诉为切入点,讲述了为细菌战受害者奔走诉讼的王选的故事。
从2005年到现在,二十年间,细菌战相关的诸多事态仍在持续发展,更多曾被遮蔽的隐秘事实逐渐被揭露。与此同时,细菌战受害者在不断离世,而细菌战相关信息至今仍是日本的国家秘密。中日两国之间因历史问题产生的摩擦不时发生,南香红自身对细菌战这一选题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。正是基于这些因素,她认为有必要再次提笔书写细菌战,这也成为她写作《没有结束的细菌战》一书的重要原因。
在中国东北的日本731细菌工厂,强壮的中国男人体内被注入了鼠疫、霍乱、炭疽、鼻疽、破伤风、气性坏疽等各种病菌,成为培养细菌的活体,他们被关在秘密的牢房里,观察、取样,放血,然后被送上手术台解剖,最后被投进焚尸炉里烧成灰烬。而用他们的身体培养出来的细菌,却活着,被制造为致命的细菌武器,配合作战,撒播或投放到中国人口集聚的重要地区……
直到今天,细菌战仍然是日本国家最高层的“taboo”(禁忌):不承认事实,不公开资料,不道歉赔偿,对受害者的诉求置若罔闻。中日之间的历史纠缠,近代尤甚。中日战争一直是两国之间绕不过去的巨大沟壑,细菌战问题是其中犹在流脓的疮疤。被害者与加害者,细菌战问题如一块巨大的骨头,梗在中日两国的喉咙间。如何揭开历史真相,如何看待这场战争,如何面对和解决战争遗留问题,已经影响着中日两国的现在和未来。
——摘自《没有结束的细菌战》序言
南香红表示,很多人只听说过731部队,但不清楚它和细菌战背后的联系。“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偏的老历史话题,但我告诉大家,其实细菌战不是历史,是今天还在延续的现实。”
2015年,她沿着浙赣线采访,这里是日军当年实施细菌战的战区,她见了很多烂腿老人,他们从几岁时就开始出现溃烂,渐渐糜烂至骨头,烂了一辈子。“这是疑似日军炭疽菌、鼻疽菌造成的溃烂,对这些老人来说,战争还在他们身上延续。”
731细菌工厂和细菌战的残酷,已然成为历史。但细菌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,则一直延续到现在。在南香红看来,细菌战仍是一个巨大的历史“黑洞”,各方对细菌战历史的挖掘、对受害者的关注和抚慰还远远不够。在讲述写作初衷时,南香红坦言道:“不能让牺牲者白白牺牲,要让他们的牺牲成为人类共同的经验,不要让他们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中。”
访谈
“在整个抗战的正面冲突背后,一直隐藏着一场细菌战”
南都:你花数十年时间跟随王选调研细菌战受害群体,在跨越浙江、湖南乃至日本的探访中,哪个受害者家庭的故事或某个瞬间,让你坚定了用60万字篇幅记录这段历史的决心?
南香红:起初我打算撰写这本书时,并未料到会写出60多万字,这是在后续写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结果。2007年细菌战诉讼结束后,该诉讼事宜暂时告一段落。然而,此后王选等人仍持续开展调查工作,细菌战的相关资料也陆续得以披露。例如,2009年我曾陪同王选前往日本,当时是日本的市民团体邀请中国受害者与日本参众两院议长会面。他们认为,既然司法途径已然走完,那么是否存在其他办法能让此事得到解决?
于是,日本民间积极开展活动,包括邀请中国受害者前往日本提供证言、参加政研会以及会见参众两院议长等,期望通过这些方式促使日本公开相关资料,从更高层面解决这一问题。此类活动从未间断。
此外,2011年,731部队重要成员金子顺一的论文在日本国会图书馆被发现,这有力地证实了细菌战在中国的实施情况。这一发现对于细菌战加害方而言是极为关键的证据,也是对诉讼证据的重大补充。
后来,我们接触到大量疑似炭疽感染的烂脚病人,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。诸多事实尚未揭露,中国受害情况的调查也并不全面,受害者也未得到应有的精神抚慰。因此,我觉得有必要再次提笔书写此事。
南都:关于细菌战,目前还有大量事实亟待梳理清楚,新书与之前的长篇调查报道《王选的八年抗战》相比,在历史细节挖掘上有哪些新的突破或补充?
南香红:当年撰写《王选的八年抗战》时,我更多关注的是细菌战、王选他们的诉讼以及问题的解决等方面。而这次的新书增添了许多内容,相比上一本,它的视野更为开阔。
比如,对于细菌战的认识。细菌战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运用细菌武器,其危害性不容小觑。在当时的世界战争、人类战争中,它实际上是最为先进的武器,属于生物化武器范畴。因为在1940年代,青霉素还未出现,所以在那种情况下,细菌战是非常先进的作战手段,因为你没有特别有效的防疫方法。这书中不仅有对细菌战本身的认识,还涉及使用该武器后会造成的影响、需要采取怎样的防疫手段,以及当时中国是否具备防疫能力等内容。特别是在中国一边进行正面抗战,一边还要预防细菌战的情况下,这对国家的正面抗战造成了诸多干扰。实际上,在整个抗战的正面冲突背后,一直隐藏着一场细菌战。
南都:在挖掘具体史料时,你遇到过哪些来自历史遮蔽的困难?又是如何验证这些史料真实性的?
南香红:十年诉讼所认定的事实是,日军在1940年至1943年期间,持续在中国浙江、湖南等地使用鼠疫和霍乱两种细菌武器。从目前各方的材料来看,实际情况远不止如此。他们在中国大面积、多次使用细菌武器进行攻击。然而,这些武器具体投放地点、使用的菌种以及造成的伤害和损失程度,目前均不明确。
由于日本方面至今未公开有关细菌战的档案,学者们只能通过一些途径了解情况。比如苏联对参与细菌战人员的审判情况、被俘日军中参与细菌部队的军官和老兵的供述,以及现有的美国档案和日本透露的部分档案。由此可知,日军投放了大量多菌种的细菌,且在中国多个省份使用过,基本除青海、西藏、新疆外,其他地区均有涉及。但目前关于细菌战的具体情况仍不清楚,可以说对细菌战事实的挖掘只是冰山一角。
对于我们记者而言,一方面要履行记者职责进行报道,另一方面还需深入研究,查看相关档案,明确事实细节。在挖掘事实的过程中,必然会面临诸多困难。只能依据现有档案和已确认的事实进行撰写并传播给大众,对于不确定或疑似的情况,需保持谨慎态度。
总体而言,细菌战的具体情况仍有待未来进一步研究,也期待日本政府能够公开相关材料,无论主动还是被动,至少要拿出材料供大家研究,展现出应有的态度。
南都:你曾在媒体深耕多年,如今转型非虚构作家,从“新闻报道”到“长篇纪实写作”,在记录细菌战这段历史时,两种创作身份给你带来的视角差异是什么?如何平衡新闻的客观性与文学表达的感染力?
南香红:我尽力去把握事实本身。因为事实本身的暴烈性、强大性,以及其蕴含的丰富内容,本身的分量已然足够,无需再添枝加叶。如果添加过多内容,反倒会画蛇添足。你不必向读者表明自己很愤怒,或是强调某些人很坏、很残酷,而应让事实说话。只需把事实阐述充分、研究透彻,读者自会从这些事实中得出他们想要的结论。我认为,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,讲好事实即可。
然而,长篇非虚构作品也有其自身要求。仅仅陈述事实是不够的,它不能仅仅像一份报告或一篇论文。长篇非虚构文学需要面向大众传播,既然是大众传播,就要有吸引力,就得会讲故事。这就需要运用讲故事的方法,比如借鉴小说的一些方法概念,像挖掘事件的冲突性,抓住矛盾和冲突,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,让人物做出选择,等等。有很多方法都可以运用,但绝不能对事实进行夸张、想象、臆想或进行没有根据的猜测。
就像《广岛》一书的作者所说,我们站在事实的边缘,如同站在雪山边缘,脚下是一片非虚构的冰原,而稍不留意就会坠入虚构的深渊。我们只能凭借事实,一步一步地凿入冰原,才不会坠入虚构的深渊。其实,就是要把事实写好,同时运用一些文学表达手法,但所表达的内容必须全是非虚构的事实。
中日民间合作,促进被遮蔽的历史重见天日
南都:书中涉及中日两国良知人士共同参与调查,在与日本友人合作过程中,他们对细菌战历史的认知态度是怎样的?这些跨国合作是否让你对历史真相的传播有了新的思考?
南香红:细菌战这一事件最早是由日本人揭露的。从森村诚一创作《恶魔的饱食》开始,在此之前就已有记者参与其中。他们揭开了细菌战的神秘面纱,在战后二三十年里一直从事这项工作。相比之下,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的行动要晚很多。后来最早到中国展开调查的也是日本人。他们发现了细菌战事件后,便前往崇山村以及浙江的一些受害地区进行调查。帮助中国人发起诉讼。从这些方面来看,自始至终都有日本人参与其中。
战后的日本出现了反战思潮。在这种思潮和结社自由的背景下,日本涌现出许多民间组织。这些民间组织致力于发现历史、保存历史,并为受害者提供帮助。他们所帮助的受害者,不仅包括细菌战受害者,还涉及劳工问题、慰安妇问题等方面的受害者。而且,这些受害者不仅来自中国,还涵盖了整个亚洲以及在欧洲遭受日本侵害的人群。他们前往日本提供证言,向日本人讲述所发生的事情,并通过打官司等方式维护权益。这些人实际上汇聚成了一股力量。
细菌战诉讼因土屋公献的参与而有了新的进展。他曾担任过日本律师协会会长,是日本律师界德高望重的人物。他一声号召,便有200多位日本律师为中国受害者免费打官司,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。
每次中国受害者前往日本,众多日本市民团体积极接力。他们帮忙安排住宿,跑前跑后提供服务,制作标语并与大家一同游行,甚至准备好饭团等物资。可以说,细菌战诉讼得到了日本各界的大力支持,包括事实发掘、学者研究等方面,各方人士纷纷加入,形成了一场颇具规模的运动。
原告团背后有三股重要力量,分别是日本律师团、日本市民支援团体以及中国原告团。实际上,正是这些力量汇聚而成的民间力量,推动了整个诉讼进程。这场诉讼不仅是为了胜诉,更重要的是搞清楚事实。它带动了细菌战事实的调查,让原本在中国被遗忘、被遮蔽的历史事实得以重见天日。通过让受害者讲述经历、整理他们的过往,完成了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。所以不光是诉讼本身,对历史的整理、对日历史的重新认识,也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。
南都:从开始关注细菌战议题到如今,多年来公众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发生了哪些变化?日方政府、法院对犯罪历史的认定、日本民众社会对此的认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?
南香红:有了很大的变化。例如在法院层面,日本的三级法院,即地方法院、中级法院和最高法院,均认定了中国180位原告所提交的关于鼠疫和霍乱受害的事实,并且三级法院均认定日本政府违反了国际法,具有国家责任。
在日本方面,我认为中国受害者多次前往日本作证,这本身也是一种教育。而且在此之前,日本的市民团体举办了一场731部队巡展。这场巡展从北海道一直办到冲绳,几乎覆盖了整个日本,参观人数众多,相关情况我在书中均有记载。
在中国,通过诉讼,崇山村建立了自己的纪念碑,细菌战原告常德桃源县李家湾的李宏华也为其村庄树立了纪念碑,衢州和宁波分别设立了各自的纪念馆。从这个角度而言,这让更多人了解到相关情况。这几处纪念馆均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常有小学生、中学生前往参观。我认为相较于几十年前,这一过程有了很大进步。过去若询问大家,可能多数人都对细菌战一无所知,而如今,很多人都知晓细菌战这一事件,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变化。
南都:最近电影《731》热映,以影像聚焦同一历史议题,你认为文字纪实与电影这两种载体,在呈现细菌战的残酷真相、传递受害者苦难上,各自有着怎样不可替代的价值?
南香红:我也去看了这部电影,我认为这类题材的出现十分必要。以前这类题材的作品太少了,实际上,这个题材可用于创作多种影视内容,如纪录片、电影等。从不同角度讲述不同的故事,能衍生出丰富的作品。过去此类作品太少,所以我希望这类内容能不断增多。电影只要走进电影院就能观看,如今手机短视频也能发布很多电影片段,其传播力十分强大。文字也有自身的特点,它有足够的篇幅,可以更详实地呈现内容。另外,文字构建的世界与影视呈现的有所不同,二者各有千秋。无论是文字作品还是影视作品,都应更多地关注此事。在关注的同时,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件事,避免它成为被遗忘的历史。
南都:结合电影的热度,你认为未来还需要通过哪些方式(如文字、影像、公益行动等),让细菌战历史不被遗忘,让受害者得到更多关注?
南香红:举个例子,几十年来,日本针对当年被投下原子弹这一事件开展了诸多工作。他们让作家进行书写创作,通过影视作品呈现,还举办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,比如孩子们放飞纸鹤、点亮和平灯笼等。每年,日本都会举办国际化活动,不仅是日本国内参与,还会邀请各国政要等。如今,广岛已成为世界人类共同纪念的场所。
日本原子弹氢弹爆炸受害者团体协议会申请诺贝尔奖已有30多年,并非去年突然获奖。他们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民间调查。当时,政府公布两颗原子弹造成的死亡数字是5万人,但他们并不相信。我曾采访过相关民间人士,书中也有记载。经过民间调查,他们最终认定死亡人数为50万。他们将这一数字提交给联合国,最终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。多年来,他们不断申请诺贝尔奖,30多年后终于获奖。
而在中国,细菌战很少进入国际视野,这与我们过去对这件事接触不足、关注不够以及研究欠缺等因素有关。所以,今后只要有人想纪念此事、铭记此事,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办法。任何方式其实都很好,都是在凝聚力量。
今天,180个原告中在世的人已不多,只有几十个。这些人是直接遭受细菌战危害的,比如当年感染疫病的幸存者、被害者遗属等。此外,还有一些受害者并没有参加诉讼,成为原告。烂脚老人通过我们呼吁开展医疗救助,让180多位老人的脚得以治愈。然而,随着年龄的增长,这些人的数量会逐渐减少。
发布于:广东省天载配资-国内股票配资-炒股杠杆网站-配资查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